不要责怪那些没有网络社交礼仪的人
我渐渐把「这种事为什么要发生在我身上」替换成「这种事想教会我什么」,然后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改变了。
——松浦弥太郎
01
网络社交礼仪。
不知道你在群聊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人——
1)TA几乎从不参加其他人的话题讨论,每次一发言都是「我」做了什么事情;
2)TA参加其他人的话题讨论时,直接把话题转向「我也遇到过」或者「我认为」,然后回到第一条;
3)几乎没有对群友表达过积极的评价,每次发言都是发表不同意见,特别是遇到自己略擅长的领域,一定要辩论死磕到底。
我遇到过,不止一次。不仅仅在群聊中,还有各类社交媒体的评论中。
第一次遇到的时候,我挺诧异的,觉得自己交往的人都挺高学历高智商的,怎么如此没有网络社交礼仪,对他人不礼貌;
再次遇到的时候,我想也许网络中隔着屏幕而不是面对面,加上如果彼此线下没有什么交往,就少了维护情感关系的动机;我也提醒了自己要时刻注意言行,不要做这种人,哪怕他们没有恶意,也会让别人不舒服。
前段时间我又一次遇到了这种人并为其所伤后,我深入思考了一下:
为什么会有这种人?答案可能不仅仅是「不懂得or不屑于 网络社交礼仪」这么简单。
而我又为什么总会被这种人所伤?这个答案也挺出乎意料的。
02
外在和内在冲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现,当我们还处于7岁之前的婴幼儿期的时候,只会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去认识事物, 不大理会旁人的意见,他把这一现象称为「自我中心主义」。
可以说,我们这一生,最大的功课,就是完成「去自我中心化」。在那之前,我们在心智上都是自我中心主义的宝宝,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以及现实生活的磨砺让我们在理性上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甚至自己个人渺小到不值一提;但在感情上,我们仍然拒绝承认这一点——如果「我」无足轻重,那「我的生命」又有什么意义?——于是抓住一切机会去突出自我。
一旦我们只想突出「我」的时候,我们内在的宝宝——就是我们的自我意识,也即ego——取得了主导地位。它为你建立了一种极强的防御和竞争机制,它要永远赢,它要永远被关注,它要独宠。它的出发点不是为了面对事实真相、解决现实问题,而是充满了「我我我我我」。
所以上文中的那种人会如此表现。
然而另一方面,我会感觉受伤,本质上也是我的ego觉得受到了冒犯。在那一刻,我同样把方向盘递给了我内在的自我中心主义宝宝,任凭它撑开了防御罩,将对方以及对方的观点一并轰出我的地盘——在那一刻,我一点也不比对方高级。
所以,当我之前在说「那种人」的时候,我其实也在说自己,我也是「那种人」。
认识到这点,我顿觉警醒。
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观察,ego的执着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止是外在的冲突,更多的情况下,ego带来的是内在的冲突。
有一些人,他们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一个细微的动作,甚至毫无意识的眼神,都有可能让他们产生严重的紧张和不安,让他们反刍半天,总在探究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够好。
困扰这类「高敏感人群」的根源其实在于,他们过度的把自己当作了他人关注的中心,潜意识里以为别人对于自己的想法和行为都超级感兴趣。其实这种现象在青少年身上特别典型,心理学家艾尔金德将这种现象称为「假想观众」。
在人生这个舞台上,我们每个人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我们都期望自己在追光灯下闪耀,这场自导自演并要求别人观看鼓掌的戏码,让我们非常辛苦,并且使得我们周遭充满了冲突。
03
界分和局限。
然而,ego的障碍并仅仅是制造冲突。
神经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脑在接收信息时,会先和自己已有的认知相比较,如果不同,大脑会启动情绪来对抗。——如果承认「你」对了,那不就是承认「我」错了吗?ego宝宝不喜欢犯错误的感觉,所以本能反应就是总想强行辩驳。
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大危害,有了「我」与「你」、「我的」与「你的」,就有了界分——即佛法中说的「分别心」。只要有分别心,脑就无法中立的观察和思考,从而失去了很多生命的可能性。
比如,当我们执着于自我正确的时候,就不会真正的倾听别人的说话,而只是从别人的言语中寻找 「我同意」和 「我不同意」的点,进而在头脑里进行比较、分析、加工;我们无法真正的站在对方的立场和情景去感受和思考,也不可能与对方产生真正的连接。
为了维护ego的骄傲,我们会主动关闭那扇探索求知的大门,以二元对立的思维去评判人事物,非赢即输,非对即错,非善即恶,非此即彼。
而事实是,整个世界的人事物都是混沌的叠加态,或者说是色度不同的灰色,或者说是一副彼此融合渗透的太极图——任何的界分都将造成思维的局限。
一颗有着界分和局限的心,无法产生真正的智慧和爱,也无法做出真正有益他人和有益自己的事情。看看由不同宗教产生的战争和恐怖主义就知道,无论怎样教导真善美,若没有完成去自我中心化,也只会导致「你我」的冲突。
不由得想起自己曾经参加过的一个线上读书会,发起人一再强调自己在「做公益」,强调大家多多分享交流。但在整个过程中,不允许会员发外链,这就是ego的障碍和局限:是「我的」公益读书会给了「你」资源,「你」的所得是从「我」这儿获得,「你」要记住「我」——她真正在意的不是「分享」而是「我的个人IP」。
所以,一个人做的事情,是ego驱动的自我表达模式还是完成去自我中心化后的服务者模式是可以一下子感受得出来的。前者会有一种很尖锐的锋芒,有很强烈的「我」的存在感;即使做着看似「利他」的事情,其本质也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且内心充满冲突。
04
长大。
说了这么多,那自我意识就是不好的了?我们应该尽全力摒弃它吗?当然不是。
自我意识是我们前行的主要动力之一。俗话说,「人争一口气」,那口「气」其实就是我们的ego,它有很多名字,比如「心气」「精气神」「骄傲」,有了它,我们才有了面向世俗目标的动力,去自我实现,成为一个优秀有能力的个体。
但是,真正的生活是人际关系的互动,如果不能认清ego的侵略性、虚荣、恐惧,只要自我中心感一出现,心便产生了局限,各种各样的冲突都会接踵而来。而一颗充满烦恼的心,是无法走的太远的。
克里希那穆提说过,「头脑必须有空间。空间指的是没有中心点,没有界限或周边。这样的头脑才能真的彻底自由」。
我越来越发现,我尊崇的一些牛人,他们的头脑都是有很大空间的,表现在他们非常谦卑且善于自省。比如梁文道说,年轻时候喜欢发表各种评论,现在觉得不看完一个作家的所有作品不敢发表评论。
我想,正因为他们发现了ego的局限,知道自己没有别人说得那么好那么重要,也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差;心中笃定了自己,才能不带任何偏见和情绪地去迎接和探索所有的可能性。
同时,越是优秀成熟的人,越愿意去成就他人,给他人提供支持,让他们变得更好。我原以为这只是「情商高」的表现,但显然,我之前在低维度陷入了自己的思维局限,「情商高」只是洞悉了ego宝宝小把戏后的外部表现,是不需要意志力的自发动作,否则就只是一个会随时崩塌的人设而已。
每个人都会变老,但不是每个人都能长大。
心智的成熟不以年龄为判断标准,在关系中去自我中心化是每个人一生的功课,也是心智成长的必经之路。否则,我们一辈子都是内心不断挣扎的宝宝。
当然,去自我中心化,并不是要杀死ego,而是找到一种平衡,可以和它和谐共处。我们看哲学,看心理学,甚至看自然科学,都是在从更大的格局去自我完善,拓展视角,认清自己,找到和ego相处的自洽模式。
我们可以在专业领域和学习具体技能的时候,用ego作为驱动力,激励自己不断向前;而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则需要站在第三者视角时刻觉察自己和他人,去发现每一点每一滴的自我中心化倾向,消弱它,不被杏仁核绑架。
这个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日常生活-遇到冲突-发现自我中心状态-破除自我中心-回到日常生活」的不断循环,在这样的循环中,我们的心智也会螺旋状上升成长,越来越成熟平稳。
所以,当遇到刺痛我们的事情的时候,就是ego又跳出来搞冲突的时候,不妨心中默念:bingo~ ego is calling. 我又有了契机去深挖提升自己啦~ 从这个角度上讲,每一位「令人讨厌的」人,都是我们实实在在的恩师。
最终,我们可以从「我」的角色中脱离出来,与自己和解;带着一颗清澈的心和空寂的脑,去和这个世界产生真正的链接。
和大家共勉~
往期精选
给笑宝的四封信
【总结】2021 三月 | 春风又绿江南岸
四部优秀电影带你穿越金融危机
关注本号以防失联
添加微信请注明来意
hi, 我是冰清,「冰清的爱与成长」主理人
斜杠妈妈、终身学习者、专注自我成长
在这儿,我会不定期分享任何灵光乍现:
阅读、健身、育儿、投资、优秀人物、时间管理……
机缘巧合,感恩彼此遇见。
本号不设置打赏,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
请右下角点赞、再看、转发分享给更多的小伙伴~
爱你们❤